别再为拖延症而焦虑内疚,斯坦福教授告诉你:拖拉一点也无妨_天津天空心理咨询中心
拨号


联系我们

电话:022-27830790

传真:022-60552750

邮箱:skyxinli@vip.163.com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吴家窑1号路2号

症状心理

别再为拖延症而焦虑内疚,斯坦福教授告诉你:拖拉一点也无妨

发布于:2019-08-27 11:12:08 点击:次

后天能做的事儿,就别赶着明天做了。

——马克·吐温


01.大家都有拖延症


“四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六月徒伤悲,七月徒伤悲,一生徒伤悲……”每年一到春天,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广大女性同胞都会念叨着这句话,一直说要慢跑、健身,却一直没有付诸行动,一年一年徒伤悲下去......


有一本书上说,70%-80%的人都患有拖延症,但我认为,大家都有拖延症。


想一想书橱里是不是有本书,买回家两个月了,到现在塑封都没拆?阳台上是否有几千元的跑步机,跑了两三次,就搁在那里落灰了?角落里是否有兴致勃勃地办的健身卡,一个月去不上两次,就到期了?

如果有,这就是拖延症症状。

   

有人也许会说,你之所以拖延,那是因为你意志薄弱、注意力不集中,那些事业有成、功成名就的人,一定不拖延。


那么,你知道伟大的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写了多少年吗?


列夫托尔斯泰1861年就有了最初构思,写下了开头,并读给屠格涅夫听,对方赞不绝口。只是他就此搁笔,写了三章就放弃了。1863年,他才忽然想起这部只有短暂开头的小说,又重新接着写下去。此后,他以《三个时期》为名,继续磨蹭又纠结的写着。他反复选题,15次易稿,不断加进情节和人物,最后成稿时已是1869年,整整八年。


02.拖延症的三大要素


既然人人都有拖延症,那么什么是拖延症呢?


拖延症就是你明知道这件事该做,但是你就是拖着不做,在拖着不做的同时,心中还有强烈的焦虑感和负罪感。


有人把拖延症等同于懒,但其实拖延症不是懒,如果是懒,仅仅就是拖着,什么也不做,但本身没有负罪感,没有内疚感,反而觉得十分享受。而拖延症是明知要干,但就是没有办法让自己开始干。


拖延症=拖拉+焦虑+负罪

 

朋友婷婷最近很苦恼,单位组织了业务能力测试,婷婷也报名参加了。马上要考试了,书一点也没看,婷婷特别着急。下班回家,打开课本准备学习,发现桌子上一团乱,就开始收拾桌子,桌子收拾完了,发现地面太脏了,实在不能忍了,又开始拖地。终于家里打扫干净,自己却累的一身汗,于是又洗了一个澡,洗完之后觉得有些口渴,给自己泡上了香香的花草茶,终于可以学习了,然后看着打开的课本,却睡着了。


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我自己也是,我想写这篇有关拖延症的文章已经三四天了,一直拖到今晚晚上八点我才开始动笔。

  

03.怎么跟拖延症作斗争


市面上有大量关于如何摆脱拖延症的书籍,比如做好时间管理、集中注意力、设置完成期限等等。这些方法拖延症的人都知道,但是就因为做不到,所以才叫拖延症啊。拖延症的特点就是我明知道自己该做,而且内心很着急,但是就是做不到。就好比减肥,所有人都知道,“管住嘴、迈开腿”就可以瘦下来,但还是有那么多“年年徒伤悲”的胖子。


就在我要放弃与拖延症做斗争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本书,叫《拖拉一点也无妨》,作者是约翰·佩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研究了一套对付拖延症的方法,叫做结构性拖延法,这个方法还被美国的大学授予了“搞笑诺贝尔”奖。

 

04.结构性拖延法


在我们传统观点中,要想摆脱拖延症,你就要从一个懒惰、拖拉的人变成一个勤快、不拖延的人。但佩里教授却认为,拖延症也有额外福利,虽然你做事爱拖拉,但也做成了不少的事情,即属于“结构化拖延”,那么实在犯不着因为拖延陷入绝望和焦虑中。对于完美的过分苛求,只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每位拖延人士,都喜欢把紧急且必须要做的事情往后拖,但拖延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他们会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借此逃避眼前要做的事情,比如擦玻璃、整理衣服、浇浇花等。


结构化拖延症法正是利用了拖延者的这种心态:找一堆有价值的事情,用A项目拖延B项目,既然我拖延,那我就想办法把拖延变成一件有价值的事。


佩里就是这样,他曾经拖欠出版社一篇稿子,一直拖着,每次想要写稿子都头疼。为了不写稿子,他就跑到学生公寓和学生打打乒乓球、聊聊天。虽然稿子没有发表,但意外成为斯坦福大学非常受同学欢迎的青年老师,还得了很多奖。


一、优先级清单


同时找好几件你觉得有价值的事情,按照重要性列个清单,把那些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为了拖延排在最前面的事情,于是,你选择完成后面那些任务,就变成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的任务的一种手段。比如,你要写一份下个月的单位企划书,但是你就是不愿意写,就是想拖着。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找几件事情,比如把单位档案整理一下,比如把拖延好久的分析说明写一下等等。借助这种排列得当的任务结构,拖延人士就变成了”做事高效“的人。

 

二、烂的开始是完成的一半


你一定听过另一句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成功”这个词,实在太模糊了,相比之下,“完成”就要具体的多,完成意味着事情要做完整,不能有遗漏。哪怕细节再好、质量再高,没有完成,再“完美”都没用。


很多人之所以会陷入拖延的焦虑中,就是因为过于追求“完美”才导致难以“完成”的境地。很多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追求“完成”的人,可能会因为“烂开始”带来了“好结果”;而苛求“完美”的人,却因为“好开始”导致了“烂结果”。当你为质量而忧虑,迟迟无法迈出第一步时,不妨允许自己迈出最“烂”的第一步。

 

我曾有一次参加单位征文比赛,在交稿一个月前,我就想好了文章题目,但迟迟没有动笔,直到还剩最后三天。为什么我一直不写呢?不是我不想写,那次比赛对我来说太重要,我太担心自己写不好。我看了很多文章,但还是没有思路,总觉得这样写保证不会获奖。最后,马上要到了截止日期,实在没办法,就这样吧,写的烂就烂吧,大不了不获奖,又能怎么样。于是,我用了一下午的时间,迅速完成初稿,交稿之前,又修改了两边。最后,这篇征文获得了二等奖。


三、待办事项清单


很多拖延人士都知道这个办法,你或许认为,这有什么特别,把几天、几周要做的事情列一个单子,提醒自己要做哪些事情。


但佩里教授的当日待办事项清单的主要功能是:让爱拖沓的人每做完一件事情就可以把她划掉。在某一事项旁打钩,或者潇洒地把它删掉。


这种动作能够让我们在心理上轻松一点,觉得自己是行动派、很能干,而不再是懒骨头,有了心理上的动力。


佩里教授每晚上床睡觉前都会列个清单,放在闹钟旁边。


1. 关掉闹钟;

2. 别按”小睡“按钮;

3. 起床;

4. 去浴室;

5. 别回来躺下;

6. 下楼;

7. 煮咖啡。


早上才刚刚开始,但我已经做完了7件事,真了不起,感觉真好。

 

无论面前的任务是大还是小,困难抑或是无聊重复的苦差事,把它拆解成那么困难的小块。这样一来,你的每日清单会变得相当详细,一旦完成清单开头的几项简单任务,你就会有一种舒畅的成就感。通过小小的、可执行的步骤,日积月累,取得持续不断的改进,而不是简单说一句”努力让自己少拖沓一点把。“


所以,别再为拖延而焦虑内疚了,如果常规思维解决不了拖延,那么逆向思维可能就特别重要,接受拖延,反而柳暗花明,像约翰·佩里教授一样,成为一个高产的拖延者。


(文章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