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报告 _天津天空心理咨询中心
拨号


联系我们

电话:022-27830790

传真:022-60552750

邮箱:skyxinli@vip.163.com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吴家窑1号路2号

学生心理

一例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报告

发布于:2017-06-08 12:38:33 点击:2672次

案例:
    柳某,女,二十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她认为自己是个怪人,有个害羞的怪毛病。两年来,从不与人多说话,与人说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最怕接触男生,只要有男生出现,就会不知所措。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自己也想克服这个怪毛病,也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图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导自己;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这个怪毛病严重影响了她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下降;交往失败,同学们说她清高。 
    柳某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对她要求极严甚至苛求。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记得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让重做习题,不乐意。父亲怒气冲天地将钢笔甩到她脸上,笔尖刺伤了她的脸,鲜血直流.至今想起那件事还感到很害伯。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她的禁忌很多,不准和男孩子交往。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她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男生交往。中学时,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 
    谈到不愉快的经历,柳某还讲道:初中时,一向成绩很好的她,一次提问没答好,老师当众批评、挖苦,她难过得直流眼泪。再就是大一时,同室一位同学来自农村,家境不好,她经常主动帮助她、资助她,可这样反而伤了别人自尊似的。那位同学不但不把她当朋友,反而时常挑剔、指责、刁难她,故意当着她的面和其他同学亲亲热热,冷落、孤立自己。这使她委曲极了,难过极了。她恨自己,自责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后来,与那位同学发生了冲突。讨厌她、恨她、和她不讲话。同时觉得对方也讨厌自己。不知不觉地她就怕和人接触了,愈来愈害羞了。 

 

天津心理咨询|天津心理咨询中心|天津心理咨询门诊|天津心理医生|天津天空心理咨询网

分析: 
①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特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 
②父母对她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使她的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的羞耻心,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 
③少儿时,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应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 
④在与同学相处中感到“好心未得好报”,反被误解,恶意相待,于是委屈、怨恨、愤激;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那位同学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导致产生了泛化心理现象(即由对某一人的敌意、回避发展为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她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所以,人际矛盾这种负性事件是导致她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 
⑤正值青春期的柳某,一方面有着正常的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已经内化了的有关两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有意无意地使她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因而,常常处在一种是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冲突之中。而害怕、羞于见男生这种病态反而减轻了她的这种冲突。从心理学上讲, “症状”是内心冲突的“改头换面”。 
⑥当她出现对人恐怖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己该怎样,控制自己不要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再加之愈感到“不自然”、“狼狈”、 “难堪”,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自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她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 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除了回避同性,害怕男生外,还那么怕上课的老师的缘故。  

咨询过程:
    1.了解背景和情况,让她明确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学上有很多方法可以进行处理,不必过于担心,使她对心理咨询和咨询师产生信心,从而减轻她的心理负担。
    2.通过口头咨询和留作业的方式,让她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从认知上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提高自信心。
    3.进行适当的行为训练,在咨询室进行想象性系统脱敏和现实脱敏。在现实生活中尝试着对陌生人抬起头来,看看别人是不是真的在注视自己,如果觉得紧张就做放松练习:深呼吸—屏气----深呼吸----屏气,不断重复,直到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再抬头看别人,并慢慢扩展到观察周围的人,印证自己觉得别人在注意自己的感受是不是真实的,从而消除这种不理性、不正确的认知,并且找到适当的行为方式。
    4.根据刺激情景强弱,建立“恐惧等级表”,然后对照“恐惧等级表”进行想象性系统脱敏,进而进行现实脱敏,当对一个刺激情景不再紧张时,在进行下一个等级的训练。
    5.根据以往的一些创伤经验的重构和现在一些成功经验的体验,走出社交恐惧的心理阴影。
结果:
    交往次数和交往对象逐渐增多,学习生活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