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_天津天空心理咨询中心
拨号


联系我们

电话:022-27830790

传真:022-60552750

邮箱:skyxinli@vip.163.com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吴家窑1号路2号

心理疗法介绍

求助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

发布于:2017-06-08 12:38:33 点击:3002次
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简介
  求助者中心疗法也翻译成咨客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来询者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中的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心理疗法,其指导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个疗法不是由某个学派的杰出领袖所创的,而是由一些具有相同观点的人实践得来的,其中有患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完形疗法等。在各派人本主义疗法中,以罗杰斯(C·R·Roners)开创的咨客中心疗法影响最大,是人本主义疗法中的一个主要代表。咨客中心疗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如果人的自身体验受到闭塞,或者自身体验的一致性丧失、被压抑、发生冲突,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阻碍,就会表现为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沟通,便可以发挥他的潜力,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 
  咨客中心疗法的倡导者和创始人卡尔·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以后又学习了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弗洛依德学派的心理分析训练,他作为心理治疗专家曾在一个儿童行为指导中心工作了12年。早在1939年,他就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设想:“假如我不去考虑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我觉得依靠来访者来完成这个治疗过程更好……,来访者了解自己的问题,了解应向什么方向努力,了解什么问题最重要,了解自己隐藏着什么体验。”他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提出了自己新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他又出版了《咨客中心治疗》一书,为患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罗杰斯的经验
  罗杰斯在数十年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同那些有各种烦恼的人直接接触中,得到了许多知识并积累了许多经验。简言之,有以下几点: 
  (1)他发现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能长时间装假。如:当自己生病时,不能装成正常人。 
  (2)在他承认自己不完善,接受别人的真实感情时,他才能有所改变,和别人相处也会更有效些。 
  (3)对别人理解越深,自己和被理解人的关系越会有所改变。罗杰斯说,他从了解患者的各种体验中学到了改善自己的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责任心的人。 
  (4)用他的态度创造一种安全的关系和自由的氛围,能减少和别人之间的隔阂,才能互相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5)能接受别人的感情、态度,包括愤怒的感情和仇视的态度,才能助人成长,因为这才是他真实的、要害的部分。 
  (6)他不急于叫别人照他的意愿去做。即不去塑造别人,越是如此,就越发现自己和别人都在成长变化。 
  (7)应当相信自己的经验。别人评价好的对自己不一定有用,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例如:罗杰斯不是医生却在做心理治疗,批评和鼓励的人都有,可以不去管它。 
  (8)经验是最高权威。罗杰斯认为,不论是圣经或预言,不论是弗洛依德学说或其他理论,不论是上帝启示或人的指教,都不能胜过自己的直接经验。
  (9)同样,应认识到事实才是真正的朋友。 
  (10)经验证明:人们都有一个基本的、指向成熟的、建设性的、自我实现和社会化的潜在趋势。如果能理解别人的感情,能承认他们作为独立的人拥有自己的权力,理解越充分,他们就越能放弃以前对付生活的假面具,向前迈进。 
  (11)生命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包括信仰),应当允许别人发展自己内在的自由,对他的生活经验做出自己有意义的解释。罗杰斯把这些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都渗透到了他的咨客中心疗法的理论和实践中。 
  与其他心理治疗的不同
  (1)它打破了以前疾病诊断的界限。不进行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对象部分神经病人和正常人,甚至精神病人,因为不叫他们为病人,而称之为咨客。
  (2)只注重治疗环境和氛围,不重治疗技巧。罗杰斯说,心理分析法的“钻心”技术无用,行为矫正法过分“机械”而失去人性。他批评以前的心理施治者把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强加给别人,叫他们无条件接受,阻碍了病人发挥自己的潜力。
  (3)轻视专家的作用。批评心理分析中父母——子女式的医患关系和行为疗法中的师生关系,主张施治者不应以医生、专家的身份出现,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咨客,不给于具体的指导和分析,指引到他们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心理治疗的时候,个人中心治疗使用的主要技巧就是倾听技巧:开放式询问、情感反映、澄清、简洁具体、同感地回应、接纳、对质、尊重、了解、分享、 释意、鼓励、自我表露等等。而很少用影响性技巧。实践中治疗员经常会遇到当事人要求给予指导、解释的压力,尤其在开始阶段当事人还不习惯这种不指导、不引路的治疗方式的时候。面对压力,治疗者一方面表达理解对方的不满,另一方面又“顽固地”不予指导。直到最后,当事人终于领悟到别人的指导不起多大作用,或者不再对获得指导抱希望,而端正态度,靠自己,自己对探索负责。到了这个时候,会谈就比较有效率了。下面选择几种技巧加以阐明。
  1、倾听
  治疗员满怀热情投入地、认真地听,用当事人地眼光理解他,治疗员必须能够辨别当事人的感受,准确地听懂他们所传递地信息,以及反射出他们所欲沟通地深层次涵义 。主动倾听不仅能使听者真正理解一个人,而且对于倾诉者也有奇特的效果。当倾诉者发现他真正被人理解时,会出现一系列变化:首先是觉得他终于能被人理解,消除了个人的孤寂感并表现出内心的感激之情,然后,似乎是得到了一种解脱,会谈出更多的心里话。这正是向康复转变的开始。
  2、同感
  同感的回应指治疗员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的了解,如同感受自己一样,并将他感受了解到的传达给对方。要达到同感,治疗员必须放下自己个人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的从当事人的参照标准看待和感受事物,无条件接纳当事人的感情、态度,并且能够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对当事人的了解。罗杰斯相信,当治疗员能掌握当事人内心世界里的真实经验,就像当事人所看到及所感受到的一样,而仍不失其自我认同的独立感时,当事人的建设性的改变就会产生了。
  (1) 体会患者的感受 
  (2) 将感受向病人传达
  (3) 了解感受的意义 
  (4) 放在当事人的地位尝试感受
  (5) 协助患者表达、探索与了解 (6) 不同于同情(居高临下)
  共感的理解应包括三个方面:1.咨询者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站在以来访者的角度共感理解来访者的内心感受。2.咨询者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传达给对方。3.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促进其内在心理机制的恢复。
  3、尊重 
  (1)无条件尊重
  (2)非占有式关怀
  (3)接纳为先决条件
  (4)温暖的态度
  (5)关注聆听与回应
  (6)不等于观点一致
  4、真诚
  (1)真实、诚实、可靠
  (2)开明、开放、统合
  (3)心口一致,言行一致
  (4)自由与自然表达真正的自己
  (5)可以表露自己的失败与过错
  (6)不流于表面化及过长自我表达
  5、观察
  为避免治疗关系受阻,治疗员必须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促进了解的前提和途径。治疗过程中,治疗员的观察表现在:
  第一,从当事人的行为包括他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来寻找线索;
  第二,从当事人的说话特别是所用词汇了解他的情绪状况;
  第三,注意当事人语调的缓急高低;第四,通过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坐姿等了解他的内心感受。
  6、对质
  当治疗员发觉当事人的表达、认识、行为出现不一致、不协调和矛盾的地方时,向他指出提问,以做出澄清。运用对质的前提是已经有接纳、尊重、同感、真诚和温暖出现。
否则将会威胁治疗关系,导致危机出现。对质的功能是协助当事人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境况提高自觉促进了解;协助当事人发现和了解自己对他人的一些混淆感受与态度;使当事人有机会对自己错的假设或假想世界有所醒悟而重建合理的假设或对现实有正确的认识;预见和防避危机减少错失;让当事人学习在必要时有能力去对他人对自己做出对质;指出当事人在运用资源时的矛盾然后协助他善用被忽视的资源;帮助当事人不致仅仅停留在领悟阶段,认识的行动的重要而采取行动。

罗杰斯的心理病理学观点以及治疗步骤 
  罗杰斯认为,有机体都有一种天生的基本趋势,要以各种方式去发挥他的潜在能力,来推动有机体的生长、前进、成熟。比如幼儿学步,在正常情况下,小孩不论跌倒多少次,最后总是可以学会独自走路的,心理的成长也是如此。在合理、良好的环境中,一个人总是能靠这种天生的力量由小到大发育成熟,成为一个健全的、机能完善的人,在人的成长中,不利的环境条件,使人的这种趋势受到歪曲和阻碍,形成冲突,人就会感到适应困难,表现为各种乖僻古怪的行为。罗杰斯认为,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感受到许多经验并赋予正性或负性的价值,才形成了自身。自身能感知哪些经验是自己的,哪些是环境的、别人的。照罗杰斯的看法,一个人的自身结构包括三个部分: 
  (1)自己的态度和感情,即直接经验到的、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经验; 
  (2)符合别人的价值观但已全部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3)符合别人的价值观,但并未被完全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自己的经验受到歪曲,包含在自身结构中。 
  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这第三部分的经验,会使他感到别人的评价和自身的经验发生矛盾的冲突。例如:一个小孩打了他的弟弟感到很快活,但不符合父母的价值观而受到了惩罚,因而得出经验是“这种行为不是令人满意的”。这个经验便使他自己的经验受到歪曲。如果不被完全内化为自己的,他就可能在得到快活和避免痛苦这两个欲望之间陷入冲突。在解决这些冲突时,他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和相应的价值观。这样,他的真实经验就被扭曲了,这个扭曲的经验虽然不一定能清楚地被意识到,但它仍以不同方式在影响着人的行为。由于自己的真实经验被否认而接受符合别人价值的经验,照罗杰斯的话说,人们的自身结构中就加进了虚假的成分,这些成分并不基于他的本来面目。在虚假的可意识到的价值和真实的意识不到的价值之间,就存在着冲突,然而,自身应当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如果一个人的真实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从别人借来的价值所取代,而本人又感觉好像是自己的价值。这样,自身内说就出现了分裂,这个人就会感到紧张、不舒适。为了阻止这些使自己感到威胁的经验形成意识,就在建立防御机制,来维持自身造成的假象,好象戴着假面具生活。这时,人就越来越不能与环境适应,并出现烦恼、焦虑和各种异常行为。这就是咨客中心疗法的心理病理学。
  罗杰斯认为,这一心理病理学观点可以适用于精神病人、神经症病人和一些有烦恼体验的正常人,他们都是咨客中心疗法的对象。所以,罗杰斯不把他所治疗的对象叫做病人(Patient)、而叫做咨询客人(Client)。 
  咨客中心疗法可分为若干步骤,罗杰斯强调,这些步骤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1)咨客前来求助。这对治疗来说是一重要的前提,如果咨客不承认自己需要帮助,不是在很大的压力之下希望有某种改变,咨询或治疗是很难成功的。 
  (2)施治者向咨客说明咨询或治疗的情况。施治者要向对方说明,对于他所提的问题,这里并无确定的答案,咨询或治疗只是提供一个场所或一种气氛,帮助咨客自己找到某种答案或自己解决问题。施治者要使对方了解,咨询或治疗的时间是属于他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并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施治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咨客自我成长的气氛。 
  (3)鼓励咨客情感的自由表现。施治者必须以友好的、诚恳的、接受对方的态度,促使对方对自己情感体验作自由表达。咨客开始所表达的大多是消极的或含糊的情感,如敌意、焦虑、愧疚与疑虑等。施治者要有掌握会谈技巧的经验,有效地促使对方表达。
  (4)施治者要能够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这是很困难也是很微妙的一步。施治者接受了对方的这种信息必须对此有所反应,但不应是对表面内容的反应,而应深入咨客的内心深镍,注意发现对方影射或隐含的情感,如矛盾、敌意或不适应的情感。不论对方所讲的内容是如何荒涎无稽或滑稽可笑,施治者都应能以接受对方的态度加以处理,努力创造出一种气氛,使对方认识到这些消极的情感也是自身的一部分。有时,施治者也需对这些情感加以澄清,但不是解释,目的是使咨客自己对此有更清楚的认识。 
  (5)咨客成长的萌动。当咨客充分表达出其消极的情感之后,模糊的、试探性的、积极的情感,会不断萌生出来,成长由此开始。
  (6)施治者对咨客的积极感情要加以接受和认识。对咨客所表达出的积极的情感,如同对其消极的情感一样,施治者要应予以接受,但并不加以表扬或赞许,也不加以道德的评价。而只是使咨客在生命之中,有这样一个机会去自己了解自己,使之即无须为其消极情感而采取防御措施,也无须为其积极的情感而自傲。在这种情况下,促使咨客自然达到领悟与自我了解的境地。 
  (7)咨客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由于社会评价的作用,一般人作出任何反应总有几分保留,加之价值的条件化,使人具有不正确的自我概念,因此常常会否认、歪曲若干情感和经验。这与人的真实自我是有很大距离的。而在治疗中,咨客因处于良好的、能被人理解与接受气氛的之中,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心境,能够有机会重新考察自己,对自己的情况达到一种领悟,进而达到接受真我的境地。咨客的这种对自我的理解和接受,为其进一步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心理的调合奠定了基础。 
  (8)帮助咨客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采取的行动。在领悟的过程之中,必然涉及新的决定及要采取的行动。为此,施治者要协助咨客澄清其可能作出的选择。另外,对于咨客此时常常会有的恐惧与缺乏勇气,以及不敢作出决定的表现应有足够的认识。此时,施治者也不能勉强对方或给予某些劝告。 
  (9)疗效的产生。领悟导致了某种积极的、尝试性的行动,此时疗效就产生了。由于是咨客自己领悟到了,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付诸于行动的,因此这种效果即使只是瞬间的,仍然很有意义。 
  (10)进一步扩大疗效。当咨客已能有所领悟,并开始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时,治疗工作就转向帮助咨客发展其领悟,以求达到较深的层次,并注意扩展其领悟的范围。如果咨客对自己能达到一种更完全、更正确的自我了解,则会具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自己的经验、体验并考察自己的行动。 
  (11)咨客的全面成长。咨客不再惧怕选择,处于积极行动与成长的过程之中,并有较大的信心进行自我指导。此时,施治者与咨客的关系达到顶点,咨客常常主动提出问题与施治者共同讨论。 
  (12)治疗结束。咨客感到无须再寻求施治者的协助,治疗关系就此终止,通常咨客会对占用了施治者许多时间而表示歉意。施治者要采用与以前的步骤中相似的方法,来澄清这种感情,接受和认识治疗关系即将结束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