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及代表人物简介神分析_天津天空心理咨询中心
拨号


联系我们

电话:022-27830790

传真:022-60552750

邮箱:skyxinli@vip.163.com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吴家窑1号路2号

心理疗法介绍

精神分析学派及代表人物简介神分析

发布于:2017-06-08 12:38:33 点击:5262次

精神分析学派简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垄断资产阶级残酷掠夺;中小资产阶级面临着破产;整个社会尔虞我诈,互相倾轧;道德沦丧,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便自然地导致人们精神病和神经病发病率日益增高。精神分析就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实,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化大生产造成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精神过于紧张造成的。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精神抚慰成为一种需要。
  时代精神:唯意志论。享乐主义的动机学说。
  旧精神分析学派: 前期的正统派(强调生物学因素3为人精神生活的基础):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阿德勒。
  新派(着重于社会的精神文化):霍妮、弗洛姆、沙利文。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毁誉参半。无意识和潜意识的研究领域。
代表心理学家
一、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
  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条件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的童年。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与多灾多难的。他自己曾说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对死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虚弱而感到的愤怒。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长相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他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5岁时,他患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连他的家庭医生也对他绝望了。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意外地好转。从此他想当一名医生。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贡献。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或许正是这一缘故,当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鉴于阿德勒在这个小群体中智力最为出众,弗洛伊德对阿德勒倍加赞誉,也非常信任。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荐下,他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第一任主席,并负责该协会会刊的编务。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一开始就潜伏着有朝一日会裂隙的危机。阿德勒从一开始就不是弗洛伊德的忠实信徒,两人之间也从未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正如著名心理学史家墨菲所指出的那样,阿德勒显然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这位大师的年轻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则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门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对他的学说有任何怀疑和偏离。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大的声誉,此时弗洛伊德还认为阿德勒的观点为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但是,当阿德勒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两人在理论方面分歧越来越大。1911年,阿德勒连续发表三篇文章,阐述他对精神分析性倾向的反对。两人的矛盾激化,最后阿德勒辞去协会主席之职,率领他的几个追随者退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另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鉴于“精神分析”一词已为弗洛伊德使用了,1912年,他又把组织名字改为“个体心理学学会”。从那时起,阿德勒便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
  阿德勒的观点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影响颇大。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如阿尔伯特、勒温、马斯洛都对他与他的观点表示了好感。1970年,马斯洛曾说:“在我看来,阿德勒一年比一年显得正确。随着事实的积累,这些事实对他关于人的形象的看法给以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持。”事实上,阿德勒被认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
  《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理解人类本性》;《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生活的科学》;《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又翻《超越自卑》和《挑战自卑》);《神经症问题》等。
  阿德勒被誉为个体心理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此外,在德国时弗洛姆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马斯洛主义的交汇。
  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1918年 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Alfred 韦伯 (马克斯·韦伯的兄弟)、Karl J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 纽约分校,1945年 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他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1957到1961年,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 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三、弗洛伊德
    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早年从事神经学的研究,随后在J.M.夏尔科、A.A.利博尔特和J.布罗伊尔的影响下,应用催眠治疗精神疾病。1893年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癔病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认为病人把曾经有的情绪经验排除到意识之外,由此阻碍了许多心理能力;通过催眠回忆后,情绪发泄了,病就痊愈了。由此逐渐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page] 
四、卡伦.霍妮 [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16-1952.12.04]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的先驱。她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一个名叫卡伦?丹尼森(Karen Danielsen)的小村庄 [1],因病逝于美国纽约。
父亲是挪威人,远洋轮船长,是一个笃信宗教、独裁而沉默寡言的人;母亲是具有荷兰和德国血统的荷兰人,泼辣而随和,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父亲比母亲大 19 岁,和前妻生有四个孩子,均已成人。除此外,她还有一个哥哥。在霍妮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个可怕的人物,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同样,她感到母亲偏爱哥哥,对她十分冷落,因而其童年生活颇不快乐。
  9 岁时,她改变了生活态度,她说:“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霍妮 12 岁时,因为治病而对医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当一名医生的决心。1901 年,在母亲的支持下她进入高中,父亲对她想当医生的想法极力反对,以致她的母亲为此同丈夫在 1904 年离婚。1906 年,她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1908 年转至哥廷根大学,大学期间,她遇到了已婚的奥斯卡(Oskar Horney),他们在 1909 年结婚并生了 3 个女儿,但婚后夫妻感情不睦,1926 年离婚,此后曾一度于精神分析研究所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相恋。1909 年,由于抑郁症和性问题的困扰,开始接受 S.弗洛伊德的嫡传弟子 K.亚伯拉罕的精神分析。1910 年,她的父亲去世了,1911 年,她的母亲去世。
  1913 年,她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14-1918 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之后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医生于 1919 年私人开业。1923 年,奥斯卡得了脑膜炎,生意也跌入低谷,加上霍妮的弟弟在这年因肺炎去世。霍妮的情绪低落,抑郁症再度发作,曾有过自杀的想法,1926 年,她和奥斯卡离婚。1920-1932 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此外还创办了一家私人诊所。在这段时间里,她由于对 S.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的看法表示不满而离开弗洛伊德的正统学说,并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大多是关于女性问题和不同意弗洛伊德观点的文章。
  1932 年,她受亚历山大(Franz Alexander)的邀请赴美,担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两年后,她迁居纽约,在那里创办了一所私人医院,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训精神分析医生。随着她与弗洛伊德正统理论分歧的增大,导致了她与研究所其他成员的关系紧张,1941 年,她的同事以投票方式作出决议,剥夺她的讲师资格。同年,她倡立精神分析改进会,并创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她亲任所长,直到逝世。
  当霍妮还是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一名讲授正统理论的教师时,她开始反驳弗洛伊德关于阴茎羡妒、女性受虐狂和女性发展的学说,并试图用站在女性立场的观点去取代当时流行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心理学观。虽然起初她尝试从内部去修正精神分析学说,最终她还是向这一学说的许多前提条件提出挑战,继而发展了她自己的理论。霍妮有关女性心理学的论文彻底脱离了弗洛伊德“解剖构造即命运”的信条,强调文化因素是女性问题及其性别定位的重要诱因。霍妮认为女性的精神障碍是基于对男性阴茎的妒忌,但并非阴茎本身而是男性特权。霍妮采取 A.阿德勒的观点,指出女性希望成为男性是因为希望拥有那些被我们的文化认为属于男性的特质或特权,比如力量、勇气、独立、成功、性自由及选择伴侣的权利,这些都是文化因素而非生物因素决定的。霍妮亦指出当男性发现自己没有怀孕生育的本能时,他们反而会产生妒忌及自卑,所以男性表现出的进取心,争取成功是对这种自卑感的补偿。尽管霍妮将她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投入了女性心理学的写作,她仍于 1935 年放弃该选题。因为她感到,文化在女性心理形成中的角色令她无法确认哪些心理为女性特有,哪些不是。她指出,只有当妇女从男性统治文化中所定义的女性观中解放出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区分妇女与男子心理上究竟有何不同。我们的首要任务不应是探讨“女性本质”,而应推动“整个人类人格的完善”。从此之后,霍妮开始发展她认为中性、对两性同样适用的理论。
  霍妮曾接受过弗洛德正统理论的训练,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时,她就受到当时两位著名的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者亚伯拉罕和 H.萨克斯的精神分析训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霍妮发现弗洛伊德的理论越来越不适应临床实践。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虽然在原则上接受弗洛伊德潜意识观念,但极力反对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和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对幼年经验决定一生的理念也持反对态度,认为人类的精神冲突是由外部文化及环境造成的。她在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为:
  1.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因受环境种缺乏安全和温暖之影响所形成的无助感和恐惧感。绝大多数的父母,无法针对幼儿的身心需求设置有利于其成长的理想环境,甚至有很多父母,对幼儿行为不是过分苛求,就是过分放纵,致使幼儿无法在充满爱意与安全的环境中成长。由此可见,霍妮所指的基本焦虑虽始自个体幼年,但与弗洛伊德所强调的以性欲力为基础的个体本能论极不相同,她所指的基本焦虑乃是起因于个体于他人的社会关系。
  2.神经质性格 神经质性格(neurotic character)[2],是一种对自己无信心、对他人多怀疑、对环境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异常性格。霍妮认为,神经质性格的形成,乃是起因于在长期基本焦虑的心理压力下,个体为自身防御而发展出一些非理性的神经质需求(neurotic need)她将所发现的 10 种神经质需求,按性质分为三类,每类代表一种性格:
  (1) 依从性格(compliant character):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别人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亲近任,而在潜意识中却是借依从消除焦虑感。 
  (2) 攻击性格(aggressive character):指个体对人持敌对攻击态度,借以攻为守策略莱取得别人的重视。 
  (3) 离群性格(detached character):指个体不与人亲近的性格;表面上是独善其身,而潜意识中却是对人际感情敏感,借离群以保安全。 
  3.理想化自我 对自我的解释,霍妮不采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及超我三层次的人格结构观,而是将自我视为个人在生活经验中所形成自我意象(sefl-image)。个人的自我意象代表他对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自我意象:
  (1) 现实自我(actual self):指个人某时某地身心特征的综合,代表个人的实际面貌。 
  (2) 真实自我(real self):指个人可能成长发展达到的地步,代表个人人格发展的内在潜力。 
  (3) 理想化自我(idealized self):指个人脱离现实而凭空虚构的自我意象,代表个人企图以否认的方式画些其内心的冲突与焦虑。理想化自我表现的方式是设想自己具备胜于他人十全十美的条件。 
  霍妮认为,当一个人完全受限制于理想自我并在他的指引时,他们就总是以“应该是什么”来支配自己的思想。霍妮用“应该的暴虐”来形容他们的自我破坏。他们在太多的“应该下”越来越远离自己。用霍妮的话说“和自我疏远”。他们生活在无数的应该下,他们越来越失去了“此时此刻”的感觉,他们渐渐地与现在疏远,但他们在理想的应该下,“暴虐地对待自己”。霍妮认为理想化自我是一种心理异常现象,也属于神经质性格。对此种心理异常者治疗时,最重要的是帮助他重新评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放弃理想化自我而改从真实自我中发展自己。
五、Carl G. Jung Jungian荣格
1875—1961
   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两人观点不同而分裂。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 
  
  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主要有三点分歧。首先是对里比多概念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性能量,早年里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荣格认为里比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二点分歧在于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以上分歧的发展导致两人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原则分歧。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
  荣格的人格理论包括三个层次: 1 意识或自我 2 个人潜意识 3 集体潜意识 他提出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原型和作为人格核心的本性等都已成为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哲学和文学研究也有深刻的影响。荣可著作极丰,全集共19卷,其中卷6至卷9是他理论体系的主干,包括心理类型、心理结构和动力,原型与集体潜意识等方面的研究。
六、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美国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理论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祖籍为爱尔兰。1892年 2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的诺威奇,1949年 1月14日卒于巴黎。1917年在芝加哥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在进入精神病学界以前,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军医,其后在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若干研究所服务。他深受著名神经精神病学家W.A.怀特的影响,致力于精神分裂症研究。他也是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为了纪念怀特,他后半生创设了怀特基金会,任华盛顿精神病学校校长,以及《精神病学》杂志编辑,以此促进他的人际关系理论。
  沙利文受当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企图将精神病与其他学科如自然哲学、人类学、生物学、语言学和行为学等结合起来,他以其独特方法,并以人际关系心理过程为主要参数,构成其新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他有两大贡献:①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的失调,产生了严重的焦虑,从而导致经验组织的分裂;②提出了自我系统概念,主张人生来就有追求满足和安全的需要,在人际关系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人格模式。在他的理论中,包括了机能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折衷主义思想的典型倾向。
  沙利文晚年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卫生会议的活动。他生前只出版了一本著作:《现代精神病学概论》(1947)。他的许多演讲记录、笔记和手稿,由其同事陆续编辑出版,有《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1953)、《精神病会谈法》(1964)、《作为人的一种过程:精神分裂症》(1962)、《精神病学与社会的融合》(1964)、《平民精神病学》(1972)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对当时美国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影响很大,K.霍妮和E.弗罗姆都受了他的影响。
七、弗朗兹·安东·麦斯麦 [Franz Anton Mesmer ] [1734.05.23-1815.03.05],奥地利精神科医师,出生于德国的西南部,与瑞士以及奥地利接壤的施瓦本地区 康斯坦斯湖畔的伊治兰镇(Iznang),病逝于德国米尔伯格(Meerburg)。
       麦斯麦从物理学家和神秘主义者P·A帕拉塞尔苏斯,及J·B范赫尔蒙特那继承了这样的观点:电力和磁力在宇宙之间无处不在,无论任何人都会放散出一种磁石的流质,而且都可以随意运用这种流质影响他人的精神和肉体。他在临床实验时,用磁石按摩人们的身体,通磁于他们身上,或以自己作为磁力的源泉,发现常会使患者发生现代所称的催眠状态。
麦斯麦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 200 多年前在极大压力下,以先知者的角色创始被人视为荒谬的动物磁力法治疗精神疾病。麦斯麦死后,他所采用以诱导法改变意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构想,一直没有消失。1842 年英国医师 J.布雷德修正了麦斯麦的动物磁力说,不同意麦斯麦所称行星影响人体的说法,但同意在医师诱导下可以改变病患意识状态进而进行治疗。他改以希腊神话中睡神 Hypnos 之名名之,即为现在通称的催眠(hypnosis)或催眠术(hypnotism)。因此心理学界公认麦斯麦是现代催眠术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