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 _天津天空心理咨询中心
拨号


联系我们

电话:022-27830790

传真:022-60552750

邮箱:skyxinli@vip.163.com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吴家窑1号路2号

子女教育

关注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

发布于:2017-06-08 12:38:33 点击:2689次
关注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   
一、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表现:
     大部分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心理状况是良好的。然而,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他们心理发展水平不一致,再加上他们随着父母不停的变换学习、生活环境。农民工子女们在这样的一种学习和生活环境之下,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外来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我认同感差,自我评价值低,不能辩证地看待自身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理想志向不明确,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学习没有动力。 
  第三、人际关系紧张,表现在没有正确的交友原则,不能正确处理与周围人群的人际关系,显示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与家长关系紧张。是非观念淡漠,自尊心歪曲明显。
  第四、法律意识淡漠,社会集体观念差,没有积极维护社会、集体、班级荣誉的正确认识。 
      下面就以本班为例谈一谈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本班学生共48人,其中外来民工子女就有13人,将近占到全班人数的四分之一。这些孩子来自全国各地,这就造成他们在个性品质、学习和生活习惯等诸方面,与本地学生存在较多的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个班级的日常管理。所以两年来我一直非常注重观察这些孩子的语言行为表现,发现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天津心理咨询,天津心理咨询中心,天津心理咨询门诊,天津心理医生,天津天空心理咨询网,天津在线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 [page]
     首先、自卑型。
     自卑是一种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自己轻视自己、过低评价自己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它属于性格上的一种缺陷。由于自卑,常常使人无法正确地审视自己,从而使儿童容易形成诸如胆小、羞怯、内向、沉默寡言、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利于自已发展的性格和心理,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将起到消极的影响。 
    自卑案例再现 
     丁××,女,11岁,来自四川。家庭条件贫苦,性格非常内向,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很少与人交往,忧郁,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做事认真努力,上课不爱发言,整天不开心,即使是特别高兴的事也高兴不起来,在家总是感觉紧张压抑,据了解家长有打骂孩子的行为。学习虽然认真努力,但感觉其反应迟钝,成绩不理想。
     像丁××这样存在自卑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自己在这个班级上没有任何的优势,当他们看到本地的孩子吃的好,穿的好,学习成绩又不错。而自己家境贫寒,再加上不断的转学,造成了他们知识上的断层,成绩不理想。在这种自我轻视,自我消极心理下,他们滋生了极度的自卑感,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所有这些无疑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是难以愈合的心理伤害,长大之后很有可能成为社会上的弱热群体。
     其次、孤僻型。
     所谓孤僻,是指不愿与他人接触、交往,喜欢单身一人,独来独往,时常感到孤寂、空虚的心理现象。它属于一种不健康的性格类型。
    孤僻案例再现
     孙××,女,11岁,来自湖南。家庭条件贫苦,成绩一般。活动时宁愿独自呆着,也不愿与别人在一起,不愿与其他同学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对同学和集体漠不关心,同学们也很少留意他。在家不与家人交流,在学校不与同学老师交流。
     像孙××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班可能是个案,但我想在整个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应该不是少数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当他们远离家乡的同时,他们也远离了自己的伙伴,心灵上缺少和谐的交流。在接受新环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如生活习惯、民俗风情难以适应等),他们渴望交流,渴望帮助,渴望被人呵护。但是父母们为了生活忙于奔波,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陌生的学校、陌生的老师和陌生的同学,再加上极度的自卑和趋于自我保护的自尊又使他们不愿启齿求助,于是只能默默地忍耐,独自承受着生活、学习的种种考验。心理上的自我封闭,行为上的自我孤立,使他们渐渐脱离了集体的温暖和纪律的约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page]
    再次、缺乏自控型。
    我国古代就有“克己之学”,其实就是运用情感、意志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破“旧我”,立“新我”,保证自我目标的实现。这就是今天所说的自我控制能力。
   案例再现
   文×× 男 12岁 来自云南。家庭条件贫困。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处理事情感情用事,喜欢用“拳头”来解决问题。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经常不完成作业。自控能力差。学习成绩极差。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这是许多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这跟家庭教育不无关系。父母的言行举止,教养方式、教育观念都会对民工子女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放纵式的家庭教育,放任自流,容易使小学生养成散漫、毫无约束的个性,使其不愿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克制。  
    行为偏激型。
    偏激型的人往往是行为比较异常。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感到不满,容易与人结怨,他们对压力的应付能力不强,一般的反应都是直接而剧烈的。例如,他们可能会大声吼叫、摔掷物品,甚至做出打人等暴力举动。
    案例再现
      陈××,男,11岁,来自安徽。家庭条件一般。是班里有名的问题学生,班里只要出了什么事,总归有他的份。例如课间,别的同学聚在一起谈论说笑。突然,陈××扮作“大炮”轰进人群,不得不使大家四散分开。在一片谴责声中,他还在追打着批评他的人,同学们对他的行为表示厌恶。 
     像这样偏激型的民工子女,往往按照个人的好恶论人论事,不顾后果地莽撞行动,常常会干出一些傻事,蠢事;甚至会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干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 [page]
      二、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民工子女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我想跟他们在这个社会中的特殊性不无关系。他们处于独特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大都来自农村,其父母中的多数人文化水平低,工作和生活环境差、流动性大,终日忙于做生意而无暇照顾孩子,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对于利润的追逐,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外地民工子女的生长环境总体上不尽如人意。表现为 
  (1)居住环境拥挤、狭小、不卫生,特别是学生缺乏可以静心学习的必要环境和条件。这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不利的。 
  (2)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教育子女手段简单、粗暴,容易形成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如自卑、自暴自弃等,表现为对人态度粗鲁或极度内向。 
  (3)学生平时接触的人员较复杂,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习气的侵害。由于较多的外地学生的家长是打工者,所接触的亲友、老乡等亦大多素质不高,且大家都身处异乡,来往较多,他们身上的一些粗俗的习气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这些外地民工子女,并产生负面影响。
 2.外地民工子女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强于对学习环境的适应。
    由于很多外来民工子女在很小的时候就已跟随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离开了家乡,长期过着一种相对居无定所的生活,而且从小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因此这些学生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强,与同龄的上海学生相比,他们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要强得多,但是,也由于他们从小接受教育的环境相对要差些,使得他们对新的学校、老师,适应起来比较慢。 
 3.外地民工子女在学习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在小学低段的学习,许多外地民工子女主要是在自己家乡的小学完成的,鉴于这些学校普遍的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水平差,学校缺乏完备的管理制度,使得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也比较差。相当多的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较差。  [page]
   4.外地民工子女在与人交往中,大部分能与人和睦相处,也乐于与本地学生交朋友,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三、  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关爱。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前提,作为教师,首先要端正思想,“脱下有色眼镜”,努力走进民工子女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多宽容一点”,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
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当我们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同他们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时,他们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主动地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亲近我们,从而接受我们的教育。
     2、 互动。 
    (1)、师生互动 :教师是解决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主力军。教师可以通过谈心法,情境再现法,榜样示范法,讲座辅导法等方法,对民工子女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              
  (2)、生生互动:研究表明,儿童同龄间的互动,是健康人格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
     小学生常常渴望和同龄伙伴交往。于是在班内我尽量创设尊重、真诚、温暖的集体氛围;要求同学们不要歧视他人,鼓励学生之间主动地接触表达内心愿望(一起玩耍、游戏),以此来解放学生孤僻的心理。教给他们一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在同龄间的人际互动中,掌握互礼(礼貌待人)的原则,增强自信与自我表达能力,体验同伴间美好、真挚的情谊,使彼此的心灵有机地相融,从而促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如我们开展了“手拉手”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交往、同伴间的帮助,让他们逐步领悟到交往的方法,领略到交往的乐趣,尽早消除外地生和本地生间交往上的隔阂。  [page]
   (3)、家校互动:通过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目前教育的状况,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另外,举办外来民工子女家长会,在会上请学校的心理辅导员上心理辅导课,让家长认识到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使家长们学到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科学方法。 
     3、 公平。 
     在我们对民工子女的教育中,时时刻刻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是我们解决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前提。要使民工子女真正平等地受教育,还需要建立师生平等关系,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平等意识,让学生平等参与活动,创造社会舆论的平等环境。民工子女流动面临着文化适应的问题,往往心理压力大,自卑感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他们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并考虑予以特殊的照顾,以达到教育过程的平等。教师可以走进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以便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虽然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我想作为老师的我们,只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对于外来民工子女的公平教育将会越来越近, 
       4、 自信。
       常言道“医心良药在自身。”为了帮助民工子女克服不良的情绪和心理问题,我们常常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给他们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方法。如针对“自卑”的心理问题,我们选择了一些积极的、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教会他们反复运用“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天天练习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并不比别人笨,我能行!”“别人能做到的,通过努力,我一定也能做到;我不要让别人把我看扁了!”“命运掌握在我的手中,我要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同时,我们还经常引导他们进行“灵魂的搏斗”,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让即将熄灭的自信之灯重新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