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022-27830790

手机:15822952422

邮箱:skyxinli@vip.163.com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吴家窑1号路2号

子女教育

您家宝贝有“挑战”行为吗?

发布于:2017-06-08 12:38:33 点击:2456次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时刻,最高兴的当然是孩子们。忙着为孩子们购买各种礼物的家长们有没有想到给孩子到底需要什么礼物?家有“挑战”宝贝的家长们,能不能把找到减少宝贝“挑战”行为,珍爱自己身体的办法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呢?      学龄前儿童的“挑战”行为(今天的话题排除先天自闭症或脑膜炎后遗症等机体问题引发的异常行为)是指咬手指、咬嘴唇、遗尿、撞头、踢墙、挠墙、抓伤自己、易怒、暴躁、注意力不集中、过度依赖等对孩子身心发展有损伤的行为。根据多年的咨询经验及对5家幼儿园进行实地考查,至少有20%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行为。它已经引起家长及社会的关注。

学龄前儿童“挑战”行为的出现有以下原因:

1、生理因素,学龄前儿童(3-6岁)身体和心理发展仍属于快速发展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自主欲求逐渐提高,活动范围日益扩展,开始有一定程度的自立,对周围的事情想“我自己做”、“ 我要自己做主”等。对于父母、老师及其他亲人的命令、帮助、指示、阻止他们用“不”来反抗,这种“反抗”处理不当就出现了上述的“挑战”行为。

2、社会因素,目前城市学龄前儿童90%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孩子们是名副其实的“小皇帝”、“ 小公主”,他们在家里为所欲为。一个五岁小男孩在接受老师的建议后由妈妈陪同咨询。在幼儿园,他遇到不顺心的事就用手拍头。咨询过程中发现,他看爸爸在一次打电话时拍两下头,他也在一边拍几下,爷爷、奶奶、妈妈马上围过来问他怎么回事,连打电话的爸爸也过来问他,他随口要了一件玩具,爷爷当时就出门去买了回来。从那以后,拍头的动作为他解决了不少问题。一个月,三次咨询后,孩子的情况明显好转。

3、家庭因素,孩子的父母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就理所应当地对孩子要求严格,不顾孩子精神层面的需要。有时孩子的异常行为是为了引起家人的关注。一个非常漂亮的六岁小女孩,由高雅的妈妈领着左手前来咨询。当妈妈命令她伸手给我看时,她的没有指甲、红肿的左手大拇指让我有点吃惊,她怯生生的表情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咨询中了解到,女孩的爸爸、妈妈均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外企高管,他们对孩子极为严厉,做错一点事就要受到批评,而且不允许孩子哭。她在幼儿园非常听话,老师说她各项成绩都不错,手指咬成这样令人心疼,建议父母带她来咨询。经过两个月,八次咨询,她的父母改变了对她的态度,用心发现她的优点,经常鼓励、表扬孩子,她的拇指也长出了指甲根。

4、个人因素,学龄前儿童是通过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认识自己的。即爸爸、妈妈、老师等说我是好孩子,他就认为自己是好孩子;爸爸、妈妈说他是坏孩子,他就会认为自己是坏孩子。他们的“挑战”行为在于引起家人的关注。一个6岁小帅哥因在尿床,在医院检查无生理问题,在医生的建议下来咨询。他的妈妈是全职太太,爸爸是警察,孩子很少见到爸爸。咨询中发现,他的爸爸一直认为男孩子尿床是非常没出息的事,每次尿床后,爸爸就会训他一通;妈妈对他百依百顺。经过一个月,四次咨询,爸爸、妈妈的做法都做了些调整,他如爸爸所说,不尿床,是男人了。  

 

给家长的建议: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行为上学习的榜样。学龄前儿童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模仿,他们与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他们的模仿对象最主要的是家长。家长每天抽出至少15分钟时间看儿童教育方面的书或网络文章,“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2、父母跟孩子用爱的方式沟通,为孩子营造温馨、轻松的环境:尊重但不是放任,帮助但不包办代替,了解孩子的需要,微笑着对孩子说“我爱你”, 每天至少说两次;孩子某件事做得好,及时伸出大拇指,表扬孩子;孩子出错时理解孩子;在节日或出差时,给孩子带点小礼物;适当爱抚孩子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每天跟孩子用心交流至少30分钟。

3、父母发现孩子某方面行为异常,冷静面对及早到医院检查。如果没有器质性问题,心理问题求助相关心理咨询机构,就如同孩子感冒要吃药,肺炎要输液、跌伤了要缝合包扎一样,及时干预,尽快解决,减小对孩子成长造成的伤害。

4、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了反抗期的儿童,成人后自主性强;反之,成年后有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一点“挑战”行为是常见的,只要能得好及时关注,解决,给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它会成为孩子成功道路上的台阶。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庭的未来,关注孩子健康成长,身体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祝天下所有孩子过一个开心的节日,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生活。